跨国互鉴促进教育发展,校校协同推动包容创新——中芬智慧教育论坛暨中芬联合学习创新研究院十周年庆典在京举行

副标题:

来源:央视网  |  2025-08-25 14:02:27
央视网 | 2025-08-25 14:02:27
原标题:
正在加载

  8月18日,2025全球智慧教育大会“中芬智慧教育论坛暨中芬联合学习创新研究院十周年庆典”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本次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与中芬联合学习创新研究院(JoLII)联合承办。

  中芬联合学习创新研究院(JoLII)由中国教育部与芬兰教育与文化部于2015年共同倡议设立,北京师范大学与芬兰赫尔辛基大学作为牵头高校。研究院始终致力于建设跨学科国际研究平台,整合教育学、心理学与人工智能等多领域资源,推动以学生为中心、包容且创新的教育变革。

  论坛汇聚了多所国内外知名高校的专家学者,包括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方科技大学、西南大学、北京教育学院,以及芬兰的赫尔辛基大学、图尔库大学、奥卢大学和拉普兰大学等。同时,来自北京市正泽学校、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实验学校、深圳南山区文理实验学校(集团)文理学校等多所中小学的校领导与教师代表,以及网龙网络公司的企业代表也共同参与了交流与探讨。

论坛合影

论坛合影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杨军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杨军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杨军在致辞中表示,中芬联合学习创新研究院成立十年来,已成为中欧教育合作典范。协会与芬兰在人工智能、教育、心理等领域深度合作,推动多项师生交流、联合科研、出版成果及培训项目。双方将持续探索数字化教育创新,共同服务可持续发展目标,并欢迎更多团队加入,向世界讲好中国教育故事。芬兰教育与文化部高级部长顾问蒂娜·维赫玛-普罗瓦拉(Tiina Vihma-Purovaara)在贺信中向JoLII成立十周年表示祝贺,并祝愿JoLII未来发展顺利,本次庆典活动圆满成功。

芬兰驻华使馆教育与科学参赞欧力·索米宁(Olli Suominen)

芬兰驻华使馆教育与科学参赞欧力·索米宁(Olli Suominen)

  芬兰驻华使馆教育与科学参赞欧力·索米宁(Olli Suominen)通过视频致辞。他表示,中芬联合学习创新研究院(JoLII)不仅是两国教育合作的重要平台,更是芬中双边关系发展的一个关键里程碑。他代表芬兰驻华使馆,向所有为JoLII作出贡献的同仁致以最热烈的祝贺与诚挚的祝福。

中国心理学会候任理事长罗跃嘉

中国心理学会候任理事长罗跃嘉

  中国心理学会候任理事长罗跃嘉在致辞中表示,心理福祉是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JoLII作为中芬两国在教育与心理学领域重要的跨学科合作平台,十年来围绕心理健康教育、人工智能赋能学习等方向开展了大量前沿研究,产出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成果。期待双方继续深化AI伦理、心理科技融合研究,共育国际化人才,打造中芬教育创新合作新标杆。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兴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兴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兴在致辞中表示,本次论坛和庆典不仅展现了中芬深厚的合作精神与友谊,也体现出双方对未来教育发展的共同关切。论坛所探讨的人工智能与数字化技术如何影响教育等议题,正是为了重申双方的教育使命。他呼吁中芬高校进一步深化合作,共同推动教育创新,造福两国乃至全球教育的未来。

  致辞环节结束后,中芬联合学习创新研究院十周年庆祝活动在中芬双方十四位理事的祝福中正式启动。为纪念十年发展历程、表彰杰出贡献者,本次庆典设立了突出贡献奖、科研合作奖、创新先锋奖和友谊典范奖四类奖项。中芬双方嘉宾共同为获奖代表颁发奖项,现场掌声不断,温情与荣誉交汇,不仅铭刻了中芬十年教育合作的丰硕成果,也彰显出双方携手迈向未来的坚定信心与合作力量。

  中芬专家就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进行了深入交流,重点探讨了学习者的主体性、教师人工智能素养、创新课程设计与智能教育工具等核心议题。系列报告不仅展示了双方在智慧教育领域的最新成果,也为全球教育变革提供了前瞻思路与实践参考。

  赫尔辛基大学教授、芬兰科学院与人文院院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席汉娜莱·涅米(Hannele Niemi)在题为《人工智能时代人的学习主体性》的报告中表示,AI在为教育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对人的自主性形成挑战。她强调,教育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批判思维与价值判断能力,使技术真正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院长刘宝存在报告中表示,教师是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力量。他系统梳理了多国在提升教师AI素养中的政策与实践,并建议应尽快制定符合中国教育实际、分层分类的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框架,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构建人工智能培训专项,并加强国际协作,以推动教师人工智能素养的持续提升,赋能教育现代化。

  赫尔辛基大学教授、芬兰科学院与人文院院士雅里·拉沃宁(Jari Lavonen)以芬兰小学编程与机器人课程为例,详细展示了跨学科项目如何有效培育学生的创造力与批判性思维,为未来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实践范例。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移动学习”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主任余胜泉指出,生成式AI(如ChatGPT)的赋能人类的本质是认知外包。然而,有效认知外包要求学习者具备较强的先前知识水平和完备的认知结构,能够精准提问、批判整合信息并进行深度加工。他表示,教育应引导学生建立内部认知网络与外部智能的有效连接,避免过度外包引发的认知浅薄化和主体性丧失,以实现真正的认知增强。

  圆桌讨论环节,来自中芬两国的专家学者围绕“人工智能与数字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这一主题展开深入交流。参与讨论的嘉宾包括:芬兰拉普兰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教师教育负责人Tuija Turunen,奥卢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部教授Signe Siklander,图尔库大学教育学部讲师Anitta Melasalmi;中方嘉宾包括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技术系主任贾积有,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技术学院副院长、北京市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卢宇,以及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唐鑫。

圆桌讨论

圆桌讨论

  专家一致认为,人工智能与数字技术有助于提升教学效率与个性化学习水平,但其有效应用必须以师生较高水平的批判性思维和人工智能素养为前提。同时,专家也指出需警惕技术带来的潜在风险,包括认知外包、教育公平性缺失、人际交往弱化及伦理安全等问题。在此基础上,他们提出建议:应优先关注学生好奇心与反思能力的培养;将元认知训练纳入教学全过程;推动建设开放、安全且跨学科的教育资源平台。这些方向被视为未来教育政策制定与教师教育发展的重要优先事项。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副部长、中芬联合学习创新研究院中方院长王君教授与汉娜莱·涅米(Hannele Niemi)教授共同作闭幕总结。她们回顾过去十年合作,表示双方的携手努力已将诸多“不可能”转化为累累硕果。展望未来,她们强调应借助人工智能与数字技术赋能每一位未来人才,让批判性思维与协作精神引领双方迈向新的十年。

  论坛开幕式由北京师范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主任、中芬联合学习创新研究院中方理事会主席周作宇主持。主旨报告环节由王君教授与图尔库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尹凯莉·鲁奥科宁(Inkeri Ruokonen)主持。圆桌讨论环节由拉普兰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奥蒂·基罗-阿玛拉(Outi Kyrö-Ämmälä)与赫尔辛基大学教育科学学部副教授牛双红共同主持。

编辑:刘佳曈 责任编辑:魏曼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
教育精彩视频
正在阅读:跨国互鉴促进教育发展,校校协同推动包容创新——中芬智慧教育论坛暨中芬联合学习创新研究院十周年庆典在京举行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