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多元实践与全球视野,共探智慧校园建设新路径——“智慧校园:应用·治理·装备”论坛在京召开

副标题:

来源:央视网  |  2025-08-25 14:28:23
央视网 | 2025-08-25 14:28:23
原标题:
正在加载

  8月19日,2025全球智慧教育大会“智慧校园:应用·治理·装备”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来自国际、国内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专家学者、一线教育工作者共聚一堂,共同探讨智慧校园建设和应用方案、智慧教学场景创新与装备应用、大模型及智能体部署与应用、数据驱动的校园治理现代化、智能安全防护体系的建设、教育装备标准化与生态协同等重要议题。本论坛由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网络中心和中国联通联合承办,北京数字认证协办。 

论坛现场

论坛现场

共绘智慧校园建设新图景

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秘书长 李瀛

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秘书长 李瀛

  在致辞环节,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秘书长李瀛表示,智慧校园治理要“以标准筑基,以伦理导航”,装备进化方向要从“功能满足”转向“育人赋能”。未来的教育装备不应止步于工具属性的完善,更要成为教育理念的具象化载体、教育变革的深度推动者,实现从技术本位向育人本位的回归。

马尔代夫高等教育、劳动和技能发展部部长 阿里·海达尔·艾哈迈德(Ali Haidar Ahmed)

马尔代夫高等教育、劳动和技能发展部部长 阿里·海达尔·艾哈迈德(Ali Haidar Ahmed)

  马尔代夫高等教育、劳动和技能发展部部长阿里·海达尔·艾哈迈德(Ali Haidar Ahmed)表示,智慧校园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它不仅是基础设施的升级,更是一项系统性战略规划。建设智慧校园需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深度融合数字架构、互联互通与自适应学习环境,构建数据驱动的现代治理模式。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副主任 曾德华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副主任 曾德华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副主任曾德华表示,智慧校园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载体,必须以“应用革命、治理革新、装备升级”协同发力,打造系统化发展新格局。要坚持育人为本、应用驱动,深化数智融合,将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度融入教学、管理、评价全过程,加快构建个性化、精准化的新型教与学模式。

共话AI赋能教育融合创新

  在主题报告环节,北京市数字教育中心运行保障部主任吕航介绍了北京市推进教育领域人工智能的系统布局的做法和经验。他指出,构建了涵盖“政策规范、应用场景、育人载体、公共支撑”四层架构与16项举措的顶层设计。他强调,通过构建高质量数据集、学科知识图谱、教育专属大模型及AI产品超市等公共能力平台,推动教育资源整合与智能应用落地。

北京市数字教育中心运行保障部主任 吕航

北京市数字教育中心运行保障部主任 吕航

  摩洛哥卡萨布兰卡国际大学教授赛德·贝纳马尔(Said Benamar)从学习科学视角探讨了人工智能如何赋能非洲智慧校园的建设。他认为,AI并非威胁,而是可放大人类创造力的强大工具,其核心价值在于能依据神经科学、教育心理学等学习科学原理,设计个性化、情境化的教学法与课程,将知识有效转化为长期记忆与实践能力,从而大幅提升学习成效。

摩洛哥卡萨布兰卡国际大学教授 赛德·贝纳马尔(Said Benamar)

摩洛哥卡萨布兰卡国际大学教授 赛德·贝纳马尔(Said Benamar)

  北京大学计算中心主任马皓分享了北京大学人工智能应用推动教育教学发展的路径实践。北大将AI发展视为教育变革的关键驱动力,通过组建数智教育联盟、举办创新大赛、发布白皮书等系统举措,全面推进“数智教育”。他表示,目前已开发覆盖文、理、医、工、法等多学科的专用AI工具,深度融入教学科研全流程,构建智能化、个性化、协同化的新型教育生态。

北京大学计算中心主任 马皓

北京大学计算中心主任 马皓

  宁夏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主任李永涛分享了宁夏智慧校园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他表示,宁夏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构建“云—网—端”一体化数字底座,建立教育大数据中心、深化人工智能融合应用四大举措,系统推进全域覆盖的智慧教育体系建设。

宁夏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主任 李永涛

宁夏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主任 李永涛

《中小学数字校园网络设计规范》意见征询活动

  在成果发布环节,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师姚自明发布了《中小学数字校园网络设计规范》意见征询活动。他表示,该项目旨在指导学校科学规划校园网络,协助厂商规范建设方案设计,内容涵盖总体架构、关键技术、设备分层部署与安全管理等方面,目前已启动意见征集,预计今年正式发布。

智慧校园的全球多元实践:从智能平台、性别平等到区域创新

  在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环节,上海市虹口区教育信息中心主任徐扬分享了虹口区以“教育智能体”为核心推动大模型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实践。她表示,该实践聚焦构建低门槛的HEADS平台、建立“区域-校本-AI专员-教师”四级联动机制、探索多智能体协同的新型课堂范式,系统推进教育智能化转型。

  津巴布韦非洲女子大学校长苏农古拉伊·多米尼卡·钦加兰德( Sunungurai Dominica Chingarande)从性别视角探讨了人工智能在智慧校园中的应用公平性与包容性。她表示,男女在技术接纳、使用偏好与安全感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政策与技术设计需正视性别鸿沟,特别关注女性在技术可达性与能力发展中的障碍,推动构建更具包容性的智慧教育生态。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教育技术与装备研究指导中心副主任张丽萍分享了黑龙江省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智慧校园的实践探索,介绍首批数智教育先行区、试点校建设经验。她以哈尔滨继红小学构建“数智孪生生态”实现高效管理,大庆实验中学融合AI重构项目化学习为例,展示教学与治理的深度变革。

  肥城市教育和体育局局长雷明广介绍了肥城市以“智慧互联、数据驱动、优质均衡”为目标的教育数字化转型实践。他表示,通过“筑基、变革、跃升”三步走战略,构建县域数字基座,打造AI+教学新范式,以数据驱动精准教学与城乡资源均衡配置,创新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机制,推进跨校教研与五育融合。

  尼日利亚阿布巴卡尔·阿卜杜勒拉扎克·托因大学前校长阿卜杜勒-拉希德·纳阿拉(Abdul-Rasheed Na'Allah)从非洲视角探讨人工智能与教育的发展。他呼吁,AI发展应融入非洲本土语言与文化,实现扎根非洲的AI教育生态,同时需应对政策碎片化、数据偏见等挑战。

  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长宋涛分享了学校通过建设数据中台与“数字大脑”,实现数据融合与动态治理,打造“附小模型”教育新基建。他表示,该模型以校本知识库为基础,融合教师教育智慧,支持协同备课、一键生成微课、智能作文批改、跨学科教学等多元场景。

  成都市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中心主任张屹介绍了成都市在推进基础教育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建设中的探索实践。他认为,人工智能教育应聚焦培养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善于与机器协同的未来人才,推动教学模式的颠覆性变革,强化跨学科融合,并通过开放多元的项目场景和持续迭代的典型案例,探索可行的实践路径。

  棠湖中学信息中心副主任杨维国分享了学校以智慧纸笔系统为核心的教育数字化转型路径。他表示,通过“三段智慧教学”模式和骨干引领、技术护航机制,推动课堂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他强调,县域中学可从“小切口”入手,以低成本、可复制路径实现教育质量提质增效,走出一条务实高效的数字化转型之路。

  本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网络中心副主任孙秋瑞,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副社长、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数字教育资源专委会秘书长付刚,江苏师范大学智慧教育学院教授王运武联合主持。

编辑:刘佳曈 责任编辑:魏曼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
教育精彩视频
正在阅读:聚焦多元实践与全球视野,共探智慧校园建设新路径——“智慧校园:应用·治理·装备”论坛在京召开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