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教育观察
-
中国教育观察
-
中国教育观察
-
中国教育观察
-
少儿守护人 郑树国 口腔卫生
-
主题教育
-
保护视力
-
主题教育
-
家庭教育
-
中华先锋人物
-
中国动漫观察
-
六一儿童节
-
育儿消费
-
孩子 写作业
-
阅读能力
8 月 20 日,2025 全球智慧教育大会“学术发表与国际传播[主编讲坛]”在北京师范大学昌平校园举行。本论坛是智慧教育大会举办十年以来,首次汇聚国内外教育学顶尖期刊主编及众多教育领域专家学者,覆盖从微观写作到宏观研究范式的全域议题。
学术期刊作为引领思想、启迪智慧、记录时代变革的载体,不仅扮演着“思想灯塔”和“学术风向标”的关键角色,也为学术共同体提供了对话与创新的平台。论坛围绕全球化视野下如何筛选研究成果、“学以致用”如何贯穿研究始终、教育研究范式在 AI 浪潮下如何重构以及如何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等关键问题,分享前沿办刊理念、深刻学术洞察与实用写作指导。
本论坛由《教育研究》、《中国教育学刊》、《现代教育技术》、《中国远程教育》、《中国电化教育》《Interactive Technology and Smart Education》、《远程教育杂志》《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Journal of Computers in Education》、《中小学数字化教学》、《现代远程教育研究》、《The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现代远距离教育》《Distance Education》、《电化教育研究》、《比较教育研究》、《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Frontiers of Digital Education》、《开放教育研究》、《中国高等教育》、《Australas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学术期刊联合承办,同时得到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及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数字出版传媒专委会的支持。
嘉宾合影
期刊建设与学术创新的多维探索
《教育研究》主编 张彩云
在主旨报告环节,《教育研究》主编张彩云表示,好文章的核心标尺是“四性”原则:一是价值性,选题需回应重大需求、避免重复研究;二是创新性,需体现新思想、新方法等六个维度的突破;三是理论性,强调扎实的理论深度与提炼;四是规范性,对格式、署名等严格要求以防范学术不端。她表示,刊物实行“五审四校”全流程制度,同时将编辑团队定位为“学术守门人、灯塔、桥梁、法官、指挥家与园丁”,强调“好文章是千锤百炼的成果”,团队以多重角色共同筑牢学术质量防线。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 Higher Education》主编、、加泰罗尼亚开放大学心理与教育科学系教授 何塞普・杜阿尔特(Josep M. Duart)
《高等教育国际教育技术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 Higher Education)主编、加泰罗尼亚开放大学心理与教育科学系教授何塞普・杜阿尔特(Josep M. Duart)介绍了期刊的办刊理念、运营成果及投稿建议,明确该刊以 “高等教育、国际教育、教育技术” 为核心主题,始终坚持免费发表的开放获取策略。他强调,期刊以学术声誉和规范评审为核心评估指标,重点鼓励前沿研究方向,尤其关注教师发展、技术赋能教育等前沿领域,尤其关注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针对投稿要求,他指出:研究需基于扎实的原创成果、选题需紧跟学科尖端趋势,内容需体现国际化对比视野,同时需保证结构规范、结论具备原创价值。
《中国教育学刊》主编、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王定华
《中国教育学刊》主编、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王定华教授表示,在当今时代研究教育应紧跟国家战略,期刊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办刊宗旨,注重思想引领、理论创新、实践引领、服务教育决策等方面工作。他强调,期刊严守行文规范流畅,并积极开展国际交流,提升刊物品质,聚焦多个关键领域持续跟踪,邀约专家和青年才俊撰文,提升刊物影响力。
《现代教育技术》主编、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副会长 钟晓流
《现代教育技术》主编、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副会长钟晓流从工程技术的角度出发,探讨人工智能对教育形态的改变,涉及组织形态、资源形态、评价形态等多方面,并分析了 AI 给教育技术研究带来的冲击与变革。他指出,研究范式正从经验向自然转化,要求研究者提升学术技术素养、批判性思维等。他介绍了期刊引入大模型参与审稿的探索,及聚焦赋能教学设计、评价等热点,提醒关注 AI 正负影响,强调杂志侧重工程应用。他表示,“当 AI 生成的每一段代码、每一句话都浸润教育匠心,方能为人类学习者提供恒久之光,照亮人类未来的行程。”
《中国远程教育》总编辑 贾玉超
《中国远程教育》总编辑贾玉超直指当前研究的痛点:“理论研究更多,实证研究更少;政策研究更多,实践研究少;热点研究很多,冰点研究非常少。”他指出,构建中国自主教学知识体系的紧迫性。他认为,构建该体系需提出核心概念并形成解释框架,其成果体现为国外同行认可并使用相关概念和框架分析教育问题,而标识性教学概念和承认的教育学理论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解释力。
《中国电化教育》编辑部主任 宋灵青
《中国电化教育》编辑部主任宋灵青介绍了《中国电化教育》创刊 45 年来的发展成果及影响力。他表示,在选题方面,要遵循政治性、前沿性等多原则,服务国家战略、教育理论创新与实践问题解决,可从政策、理论难题、热点问题以及期刊重点选题等途径入手。他强调,“好的选题决定好论文的成败,”并指出论文写作应注重三个层次:“规范性、科学性和创新性。”
人机协同时代的教育研究范式重构
在主编圆桌环节,五位专家围绕以下两个议题展开深入讨论:一是“人机协同”正在如何具体地重构教育研究的关键环节。二是面对人工智能代劳的冲击,学术创作与AI工具之间的矛盾应如何平衡?
《计算机辅助学习杂志》(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副主编、《计算机教育杂志》(Journal of Computers in Education)主编助理郑兰琴分享了人机协同编码课堂对话的案例研究,展示了AI如何辅助生成编码框架,而研究者则负责反思、检验和修正,形成“人机共生”的研究新范式。她认为,要保持学术研究底线,明确 AI 工具使用边界。她强调,研究者不可替代性,遵循如在论文中说明 AI 使用情况、不让 AI 替代写作等原则。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期刊执行主编龙正武从基础教育视角表示,“AI工具提升了中小学教师写作质量,关键在于内容的实用性和真实性,‘不管白猫黑猫,能抓到老鼠就是好猫’。”他从实用性角度出发,认为对于中小学老师而言,借助 AI 生成内容后进行实践总结形成文章,关键在于内容要真实可靠且具有指导意义,AI 可充当类似教研员的角色。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主编谭明杰表示,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育研究中使用可大致分为宏观层面应用潜能和风险探讨、具体应用场景优化实践以及作为研究范式或工具三类,对后一类应用需持审慎态度。目前学界对于在论文中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有了相关规范,如需在投稿邮件中声明使用情况,还可参考《学术出版中 AIGC 的使用边界指南》这一规范性文件。
《互联网与高等教育》(The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顾问编辑、香港教育大学教授林质彬强调,研究本身就是协作过程,人工智能在其中发挥的作用需反思,其影响着从数据收集到发文的各个环节,要认识到各方在研究中的决策作用。他表示,要从更广泛视角看待人工智能在研究中的应用,考虑职称设定、经济激励措施等对研究过程的影响,通过政策制定确保其正面影响,助力知识创造、分享以及教育实践等。
《现代远距离教育》编辑部主任叶宝林阐述了人机协同贯穿教育研究范式全过程,体现在问题提出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数据采集和分析的实时处理、理论构建的多学科融合以及结果验证的优化迭代等方面。他提出,可从伦理边界界定、技术参与检测审核追溯、教育重构以及评价维度转变等四个方面来把握学术创作与 AI 工具使用的平衡。
随后进行互动环节,现场观众积极提问,围绕“ AI 作为文章作者署名”等问题与嘉宾深入交流,嘉宾们逐一分享了各自的见解,现场气氛热烈活跃。
主编圆桌
教育研究的学术写作与发表
在主编讲堂环节,五位专家就“研究成果如何走向世界”和“青年学者学术成长的平衡之道”展开讨论。
《电化教育研究》社长、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院长、教授郭炯表示,国际传播成功的三大特征为“普适性、方法论传播和跨文化理解”,并以PISA、中欧甘肃基础教育项目以及中国芬兰教育合作项目等为例进行了说明。她建议,青年学者选择一到两个领域深耕,要有主干研究方向,期刊也应对长期深耕的学者给予支持引导。
《比较教育研究》副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院长、教授刘宝存表示,要有全球视野,并以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比例的全球比较研究为例。从全球角度研究问题成果更具启发性。他认为,研究和发表不完全等同,青年学者应聚焦学科核心问题,避免盲目追逐热点,同时可将传统研究领域与现实问题相结合,紧跟时代变化,站在研究前沿。
《互动学习环境》(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主编赵建丰(CHIU Kin-fung, Thomas)提出视角、行动、开放三个关键词,即要明确自身优势宣传推广,展示实际行动及成果,保持开明态度发表文章。他提出 “要论文还是要话语” 的思考,倡导本土行动、全球视野,让研究成果产生实际影响。
高等教育出版社阅读与继续教育事业部主任蒋文博介绍了创刊不足两年的《数字教育前沿》如何聚焦“人类已知和未知临界点上的问题”、跨学科研究以及发布数字教育研究全球十大热点等举措。他建议,青年学者将教学工作与研究工作相结合,在日常教学中反思得失,形成研究问题,减轻发表压力,真正实现教与研的融合,为教育进步贡献力量。
《开放教育研究》执行主编徐辉富指出教育是全球共同事业,围绕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开展研究更利于传播,同时要运用全球认可的方法促进传播。他强调,要关注评价合理性,积极回应时代问题,学会提出深刻、根本性的问题,提高研究质量和水平。
在互动环节,现场同学积极提问,就人工智能助力下研究范式是否理想、是否会加剧数字鸿沟等问题与专家们展开交流,各位专家分享了各自观点,为大家提供了诸多思考方向。
主编圆桌
本论坛由《远程教育杂志》副主编岑红霞,《远程教育》(Distance Education)临时执行主编、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教授萨拉·普雷斯特里奇(Sarah Prestridge),《中国高等教育》新媒体总监黄蔚联合主持。
本论坛的举办,不仅为国内外教育期刊主编搭建了交流合作的平台,更为广大教育研究者提供了与顶尖期刊主编面对面学习的机会。通过本论坛,达成以下共识:AI工具需服务于人的学术主体性,而非替代;中国期刊应加速自主理论创新,参与全球知识对话;青年学者需平衡短期发表与长期价值积累。真正的学术价值不在于追逐热点与数量,而在于扎根实践、深入思考、勇于创新,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智慧力量。在智慧教育蓬勃发展的新时代,学术期刊将继续发挥“思想灯塔”与“学术风向标”的作用,引领教育研究走向更加广阔的世界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