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教育观察
-
中国教育观察
-
中国教育观察
-
中国教育观察
-
少儿守护人 郑树国 口腔卫生
-
主题教育
-
保护视力
-
主题教育
-
家庭教育
-
中华先锋人物
-
中国动漫观察
-
六一儿童节
-
育儿消费
-
孩子 写作业
-
阅读能力
8月19日,2025全球智慧教育大会“迈向智慧教育的数字化转型”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来自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国际组织等机构的官员、专家学者、业界精英共聚一堂,探讨迈向智慧教育新阶段和新路径、区域智慧教育新生态、人工智能助力区域教育变革、智能时代的教育规划与治理、区域和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教育数字化保障体系、携手迈向教育2050的路径等重要议题。本会议由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北京、华中、西北)和科大讯飞联合承办。
参会嘉宾合影
中国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教育信息化与网络安全处处长任昌山
中国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教育信息化与网络安全处处长任昌山在致辞中表示,人工智能正深刻改变知识产生与传播方式、科学研究范式、教育组织与评价模式,成为教育变革的重要引擎。中国启动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秉持“3C”理念,推进“3I”战略,建成世界最大的数字教育平台,推动中国进入到智慧教育的新阶段。他表示,中国发布《智慧教育白皮书》,提出2025年为“智慧教育元年”,将锚定“四个未来”,推动智能技术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开辟教育高质量发展新路径,携手共建全球智慧教育新生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规划研究所研究主管缪丽尔·波松(Muriel Poisson)
在主题报告环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规划研究所研究主管缪丽尔·波松(Muriel Poisson)在“迈向智能教育系统:聚焦教育规划与管理”报告中表示,人工智能为教育规划与管理带来巨大潜力,可助力决策、资源分配与趋势预测。她提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四大支柱:治理与监管、基础设施发展、教学系统融合和支持教育规划与管理。她强调,需应对数字鸿沟、数据隐私、算法偏见等挑战,加强透明与问责,并通过国际合作推动公平、透明、可持续的智慧教育发展。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教授戴安娜·劳里拉德(Diana Laurillard)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教授戴安娜·劳里拉德(Diana Laurillard)在“以人工智能赋能人类学习,助力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中指出,智慧教育由技术创新驱动,CoMOOC模式通过在线合作和视频案例研究,支持全球专业人员交流经验和开发解决方案。她表示,教师可利用AI平台创建和共享教学资源,学生与AI的互动记录可提交教师评估,形成“设计—学习—反馈—优化”的闭环;教师应聚焦引导学生思考、实验、争论、创造与反思,确保学习循环持续,线上协作环境需稳定并具备迭代反馈机制。
山东省电化教育馆馆长李浩
山东省电化教育馆馆长李浩在“人工智能赋能山东教育数字化转型实践”的报告中提到,山东省将人工智能作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变量”和“最大增量”,通过顶层设计、加大投入、建设智慧教育平台与示范区,推动AI在教学、管理、评价等环节的融合。他指出,针对教师培训不足等挑战,山东正构建系统化推进机制,并实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十大行动,致力于打造多层次AI教育生态,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
越南河内国家大学下属教育大学副校长陈廷南(Tran Thanh Nam)
越南河内国家大学下属教育大学副校长陈廷南(Tran Thanh Nam)在“越南国家数字教育战略:擘画2030年未来学习新图景”报告中分享了越南国家数字教育战略,旨在2030年建成学习型社会。他表示,战略聚焦五大支柱:加强数字基础设施与可及性,发展师生数字能力,建设高质量数字资源库,完善数字治理与AI伦理监管,推动AI在越南语教学中的协同应用。技术应用必须以人为本,切实促进教育公平与终身学习。
香港大学教育应用信息技术发展研究中心创始主任、教授罗陆慧英(Nancy Law)
香港大学教育应用信息技术发展研究中心创始主任、教授罗陆慧英(Nancy Law)作题为“智慧教育:究竟以人为本,还是以机器为核心?——何谓智慧生态体系”的报告,探讨了智慧教育中究竟是“以人为本”还是“以机器为核心”。她表示,AI不应替代人类智能,而应作为“值得信赖的伙伴”赋能师生。需弥合数字鸿沟,提升数字素养,并通过人机协同、跨学科合作与共同创造,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促进高阶思维与协作的智慧教育生态体系。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周佳峰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周佳峰在《人机共育,激发每个孩子潜能》中强调,AI应作为教师的超级助教和学生的AI学伴,实现协同共生。他表示, AI可通过辅助备课、授课、作业批改与课堂分析,可有效减轻教师负担,赋能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型为学生成长导师。面向学生,AI可提供个性化学习路径、智能答疑、心理支持及动态成长档案,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共同激发每个孩子的潜能。
香港理工大学学习科学和技术讲座教授胡祥恩
香港理工大学学习科学和技术讲座教授胡祥恩作题为“教育者同行,AI赋能,共绘包容且卓有成效的未来图景”的报告。他认为,人工智能发展迅猛但充满“神秘感”与潜在风险,如生成“幻觉”和误导信息。他表示,教育者是转型主导,AI不能替代教师的情感联结与同理心。教育的关键在于善用AI的潜力,同时警惕其滥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将AI的“局限性”转化为促进深度学习和人类智慧成长的“教育机会”。
在成果发布环节,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学习环境智联计算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负责人李艳燕发布了《基于垂类大模型的教育智能体平台及场景应用》,并举行了平台应用示范的启动仪式。深圳市云端学校校长龚卫东用“数字分身”的形式介绍了《中小学云端学校建设指南》(草案),并启动了发布仪式。
基于垂类大模型的教育智能体平台发布暨应用示范行动
《中小学云端学校建设指南》(草案)
在局长报告环节,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局副局长潘蓓蕾、天津市河西区教育局副局长马建伟、克拉玛依市教育局副局长牛伟、宜昌市教育局副局长鲁劲松、蚌埠市教育局副局长段元丽、广州市教育局主任督学蔡健安、成都市锦江区教育局局长郭夏明、沈阳市大东区教育局局长韩冬雪、福州市鼓楼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叶育新、枣庄市市中区教体局副局长赵兴武、泉州市鲤城区教育局局长叶贻雄等嘉宾分享了区域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师数字素养提升、AI课程建设、课堂一体化改革等数字化转型实践,展现了各地以智慧教育推动教育公平、提升教学质量的多元路径与创新探索。
本论坛由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北京)副主任、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教授杨俊锋,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副教授郝建江,长沙市教育局原副局长、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北京)专家委员会专家缪雅琴联合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