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青年学子共话“人机共生”——“青春启智:人机协同教育创新设计学生论坛”举办

副标题:

来源:央视网  |  2025-08-22 17:57:52
央视网 | 2025-08-22 17:57:52
原标题:
正在加载

  8月20日,聚焦“人机共生”(Human-AI Symbiosis)前沿议题的“青春启智:人机协同教育创新设计学生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本次论坛作为2025全球智慧教育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关于“教育的未来”的全球倡议。论坛汇聚了来自中国、菲律宾、马尔代夫、斯洛文尼亚、阿塞拜疆等世界各地的优秀青年学生代表,并邀请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技术研究所(UNESCO IITE)高级国家项目官员娜塔莉亚·阿梅丽娜(Natalia Amelina)、北京师范大学团委副书记安利利、印第安纳大学柯蒂斯·邦克(Curtis J. Bonk)教授、伦敦大学学院黛安娜·劳里劳德(Diana Laurillard)教授、康奈尔大学艾哈姆·鲍彻(Ayham Boucher)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院书记刘英健等领域内资深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共同探讨人机共生时代背景下的教育未来。

全球视野:共绘未来教育新篇章

印第安纳大学柯蒂斯·邦克(Curtis J. Bonk)教授分享

印第安纳大学柯蒂斯·邦克(Curtis J. Bonk)教授分享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柯蒂斯·邦克(Curtis J. Bonk)教授盛赞青年学子们作为早期研究者的专业与自信,并为在场的所有未来教育者送上了宝贵的期许与建议:与积极、富有成效的人(People)合作;在设计中贯穿清晰的学习原则(Principles);始终重视并提升多方位的视角转换能力(Perspectives);坚持不懈地将研究成果公之于众(Publishing & Persistence);以及在面对挑战时保持积极心态(Positive Attitude)。邦克教授的分享不仅是对本次论坛成果的精炼升华,更是对全球青年投身未来教育创新事业的巨大鼓舞。

UNESCO IITE 高级国家项目官员娜塔莉亚·阿梅丽娜(Natalia Amelina)致辞

UNESCO IITE 高级国家项目官员娜塔莉亚·阿梅丽娜(Natalia Amelina)致辞

  UNESCO IITE 高级国家项目官员娜塔莉亚·阿梅丽娜(Natalia Amelina)表示,人与AI的共生融合预示着教育生态的根本性重塑,但也面临着教育者的抵触心理、对AI的过度依赖可能削弱学生批判性思维、数据隐私与高昂成本带来的教育公平等挑战。她分享了UNESCO IITE通过建立多语言教师专业发展平台等项目,推动以“人”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AI教育设计,并呼吁各方共同开启这场激动人心的教育探索之旅。

北京师范大学团委副书记安利利致辞

北京师范大学团委副书记安利利致辞

  北京师范大学团委副书记安利利表示,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我国正以教育数字化转型开辟新赛道、塑造新优势。北京师范大学作为师范教育的排头兵,已推出“AI大先生”教育垂直大模型等一系列创新成果,积极推动教育改革。她强调,青年学生是这场宏大变革中最富创造力的先锋,期待他们作为教育变革的亲历者、设计者与共创者,就“认知共生”、“发展共生”、“社会共生”与“生态共生”四大议题贡献青年智慧,共同擘画人与技术和谐共生的可持续教育蓝图。

认知共生:GenAI重塑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

  菲律宾马里亚诺马可斯国立大学本科生、第八届全球未来教育设计大赛获奖团队代表马克·约瑟夫·萨科帕索(Marc Joseph B. Sacopaso)从一个引人深思的哲学层面开启了讨论。他以当地俗语“Bahala na si Batman”(让蝙蝠侠来搞定)为引,生动地指出了当前社会 “让AI来搞定”的心态,警示这种责任外包可能导致批判性思维的下降。他倡导一种全新的“让我和AI一起来搞定”的共生关系,AI应扮演“副驾驶”和“导师”,而非“主人”。他富有想象力地提出了“YourTwin”概念,通过镜像和影子孪生AI伙伴,挑战并拓展学生的思维,实现个性化的认知增强。

  天津大学硕士研究生宋海鑫则从实证角度,分享了一项基于全球30项实验与准实验研究的元分析(Meta-Analysis),系统探究了“GenAI能否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研究发现,GenAI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确有显著积极影响,但效果存在差异:在亚洲文化背景下效果更优,对大学生的提升作用最明显,且基于复杂问题(如PBL学习)的应用远胜于简单信息检索。最关键的发现是,“人机协同”模式的效果远高于“AI主导”模式,这一结论有力地证明了人在智能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主导地位。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袁咏琦将理论与实证引向实践应用,以“小雅”智能教学平台为例,展示了知识图谱技术如何赋能个性化学习。她详细介绍了学生如何通过自主知识探索、个性化资源推荐、动态学习路径调整等功能与AI深度互动。她进一步指出,要让个性化学习真正落地,学生必须迎接三大挑战:培养高效、审慎、有道德的AI素养;激发主动提问的内驱力;以及掌握自我调节的元认知能力。未来的个性化学习生态,需要实现AI、学生、教师三者角色的共同转变与升级。

发展共生:GenAI驱动未来核心素养培养

  香港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陈天扬独辟蹊径地表示,在拥抱变革之前,更应探寻教育中“不变”的核心,即核心道德价值观与好奇心、批判性思维等根本能力。他分享了如何通过电影创作这一“第九艺术”,引导孩子将AI视为可以对话、辩论的“玩伴”(Playmate),而非工具,在自由试错中守护与激发创造力。

  华南师范大学本科生钟子权则将视角延伸至教育公平与教师发展。他分享了“科兴南粤”项目如何利用GenAI、知识图谱与VR技术,为农村小学科学教师打造资源中心,提供个性化备课方案与沉浸式虚拟实验,有效提升了乡村教师的数字素养,展现了技术在弥合城乡教育鸿沟中的巨大潜力。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硕士研究生刘帆深入探讨了一个更具前瞻性的概念——“AI公民”(AI Citizen)。他以自身在虚拟博物馆设计、机器人实验室参访以及为孟加拉国提供AI教育政策建议等一系列实践为例,生动诠释了学习者如何从被动知识接收者,转变为主动利用AI解决真实社会问题、具备全球视野与社会责任感的未来公民。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本科生关佳欣最终将视野拉回至基础教育一线课堂。她通过对小学英语师生的扎实调研,揭示了AI应用中学生易将其视为“答案机器”而跳过独立思考等现实挑战。为此,她与教师合作设计了一堂融合AI的课程,引导学生借助AI生成素材并进行二次创意设计,成功将语言学习与科技素养、逻辑思维培养相结合,强调了AI辅助下人类主导与核心素养培养的根本原则。

社会共生:GenAI促进跨文化与跨代际连接

  马尔代夫维拉学院本科生、第八届全球未来教育设计大赛获奖团队代表艾莎斯·阿利娅·宾特·沙希德(Aishath Alya Binth Shahid)将目光聚焦于社交焦虑这一普遍痛点。她表示,全球大量学生因焦虑而在协作中“失语”,是社会创新活力的巨大损失。她生动地将AI比作学习骑行时的“辅助轮”(Training Wheels),通过实时、私密的引导,帮助使用者建立自信,最终自主参与社交。她的分享深刻揭示了AI的社会价值:它并非替代人类情感,而是通过技术赋能,让每一个声音都有被听见的机会,实现更公平的社会参与。

  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硕士研究生吴嘉滢从宏观视角,通过对比中美高校的AI教育实践,剖析了不同文化与制度下人机协同模式的差异。她提出了一个面向未来的“学习者主导”(Learner-led)的人机协作设计框架,倡导学生在明确的目标驱动下,以批判性思维主导AI工具的使用,在机构的有效监督下进行跨文化协作与知识共建,为构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新范式提供了清晰指引。

  斯洛文尼亚马里博尔大学本科生、第八届全球未来教育设计大赛获奖团队代表伊娃·埃卡特(Eva Ekart)则带来了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创新构想——“Skill Match”平台。她敏锐地观察到代际间的“技能鸿沟”,并利用AI作为高效的“连接器”,让年轻人与长者互为师生,共享技能,重塑了“数字时代的村庄效应”(the village effect)。这个构想不仅是技能的交换,更是情感的传递与社区的凝聚,生动诠释了技术如何服务于跨代际的和谐共生。

  来自阿塞拜疆的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穆拉德·阿利耶夫(Murad Aliyev)以其团队的“Mind Made” AI助教为例,分享了一项从“本地化”到“全球协作”的跨国实践。他深入分析了将一个为中国教师设计的AI工具移植并应用于阿塞拜疆教育系统时面临的文化与课程挑战,并展示了通过深度本地化改造实现技术跨文化传播的可行路径,强调了真正的社会共生必须建立在对本土需求的深度尊重与适应之上。

生态共生:GenAI创新未来学习场域与生态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硕士研究生、第八届全球未来教育设计大赛获奖团队代表刘颖瑜首先展示了其团队设计的“全息智能创作空间”(InnoHolo Space)。该设计旨在突破传统课堂“高试错成本”的局限,通过增强现实(AR)与AI导师的结合,让学生沉浸于问题情境中“动手”创想。AI的核心作用是实时模拟学生方案所带来的动态后果,并引导其反思迭代。这一设计将学习从“记忆知识”转变为“创造与实践”,构建了一个鼓励大胆探索与深度思考的未来学习“场域”。

  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第八届全球未来教育设计大赛获奖团队代表李艺丰则将视野从智能化的学习“场域”拓展到一个更宏大、更真实的学习“生态”(Ecosystem)。他分享了在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的“‘森’临其境”项目。面对生态保护的现实困境,其团队设计了一个融合AI图像识别与物联网的互动平台,巧妙连接科研人员、当地居民与游客,将公民科学观测数据转化为科研与生态旅游资源,形成了一个人、自然与技术和谐共生的良性循环,生动诠释了如何构建超越课堂边界的智慧学习共同体。

  与会学子的发言充分展现了他们作为未来教育“共同设计者”的巨大潜力与责任担当。他们以开阔的国际视野、严谨的科学精神和深厚的人文关怀,为“人机共生”这一时代命题,贡献了丰富多元、充满活力的青年方案,共同描绘了一幅人与技术和谐共进、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未来教育新图景。

凝聚青年智慧,共创教育未来

  在此之前,作为2025全球智慧教育大会的另一重要环节,一场由学生自主策划、组织并实施的“青春启智学生论坛”先行举办,吸引了来自全球20余所高校的90多名青年研究者积极参与,涵盖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他们围绕生成式AI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教师数字素养发展、人机协同教育应用与生态变革、教育治理与教学模式创新等六大方向展开了深入探索。经过学生自主评选,最终评选出26个“青春启智优秀论文奖”,获奖者受邀在本次“人机协同教育创新设计学生论坛”上进行颁奖。无论是前期的广泛征集,还是本次论坛的集中展示,我们都清晰地见证了当代青年研究者饱满的学术热情、卓越的组织能力与深刻的历史洞察力。他们的行动与思考充分证明:教育的未来,并非仅由技术或政策塑造,而是源于人类创造力、伦理责任与技术可能性之间的持续对话。

  本次学生论坛由UNECSO IITE、北京师范大学学生会、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会、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共同承办。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胡肇珊、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萨玛内·拉胡蒂(Samaneh Lahuti)联合主持。

编辑:刘佳曈 责任编辑:魏曼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
教育精彩视频
正在阅读:全球青年学子共话“人机共生”——“青春启智:人机协同教育创新设计学生论坛”举办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