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AI与教育融合创新,共绘未来教师发展蓝图——“人工智能与未来教师”论坛举办

副标题:

来源:央视网  |  2025-08-22 18:11:46
央视网 | 2025-08-22 18:11:46
原标题:
正在加载

  8月20日,2025全球智慧教育大会“人工智能与未来教师”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成功举行。来自海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及国际组织的官员、学者与行业专家共聚一堂,围绕教师人工智能素养的内涵与培养路径,人工智能深度融入备课、授课、辅导与教研全流程、智能时代的教育伦理与责任边界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入探讨。论坛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技术研究所(UNESCO IITE)、国新文化奥威亚与网龙网络公司共同承办。

参会嘉宾合影

参会嘉宾合影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技术研究所所长展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技术研究所所长展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技术研究所所长展涛表示,人工智能为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而教师发展是核心议题。作为联合国系统内唯一专注教育信息技术与AI赋能教师的机构,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技术研究所持续推动教师培训与专业成长。他呼吁全球教育界加强协作、共享智慧,推动人机协同共生,助力教育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副司长赵鑫

中国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副司长赵鑫

  中国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副司长赵鑫在致辞中表示,教师作为教育变革的核心力量,其转型与能力提升将决定教育未来走向。教育部高度重视教师队伍数字化转型,持续提升数字素养,推动AI与教育深度融合。当前存在教师数字素养不均衡、观念转变滞后等问题,呼吁共建全球智能教师教育共同体,推动标准互认、数据互通和平台互联,加强国际合作与课程共创,打造开放共享的智慧教育新格局。

国新文化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夏英元

国新文化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夏英元

  国新文化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夏英元表示,人工智能作为新质生产力正加速人机协同的教育变革,重塑教师角色、能力与发展模式。作为央企,国新文化长期深耕人工智能赋能教师发展,依托奥威亚研发多模态分析、AI师徒互动和智慧教育平台等产品,助力教师成长与教育公平。教育创新关键在于释放教师创造力,应让人工智能成为教师的高效支持者,并呼吁共建智慧共生的教育新生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工智能国际研究中心主任伦敦大学学院教授约翰·肖泰勒(John Shawe-Taylor)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工智能国际研究中心主任伦敦大学学院教授约翰·肖泰勒(John Shawe-Taylor)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工智能国际研究中心主任、伦敦大学学院教授约翰·肖泰勒(John Shawe-Taylor)在报告中表示,推动人工智能应用须首先理解教育内涵与规律。AI应成为教师的协作者而非替代者,通过人机协同提升教师效率与创造力,促进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参与。大语言模型的潜力在与通过辩论与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批判思维,提升学习参与度和沟通水平,期待未来构建有效的人机合作关系,让人工智能真正赋能教师与学习者。

韩国教育技术协会主席宋海德(SongHae-Deok)

韩国教育技术协会主席宋海德(SongHae-Deok)

  韩国教育技术协会主席宋海德(SongHae-Deok)表示,人工智能正推动韩国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数字化教科书和支持系统已广泛应用,但社会各界仍存分歧,需制定统一标准、提升教师数字素养,通过大规模培训帮助教师适应新技术。未来教育应以人为中心,注重培养同理心、协作力、社会情感能力等素养,倡导人工智能成为学习伙伴,教师转变为引导者。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技术研究所教师专业发展与网络部门负责人娜塔莉亚·阿梅利娜(Natalia Amelina)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技术研究所教师专业发展与网络部门负责人娜塔莉亚·阿梅利娜(Natalia Amelina)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技术研究所教师专业发展与网络部门负责人娜塔莉亚·阿梅利娜(Natalia Amelina)表示,提升师生AI胜任力是未来教育的关键。她呼吁通过加大教师培训投入,将AI融入多学科课程,推进技术普惠设施建设,强化伦理与批判思维教育,以及深化全球合作等方式解决现存挑战,弥合数字鸿沟。

希腊比雷埃夫斯大学教授德米特里奥斯·萨姆松(Demetrios Sampson)

希腊比雷埃夫斯大学教授德米特里奥斯·萨姆松(Demetrios Sampson)

  希腊比雷埃夫斯大学教授德米特里奥斯·萨姆松(Demetrios Sampson)介绍了欧洲通过“数字教育行动计划”等政策深度融合AI与教育,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与发展的多项实践。欧盟通过推动AI扫盲,建立开放平台、探索微证书及技术缓解教育不平等等项目,促进培训与专业交流,惠及全球数百万教师与学校用户。他强调,AI赋能教师不仅是提升个人能力,更需要系统性平台、政策框架和跨国合作的支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技术创新支持教师与高质量学习教席主持人马来西亚亚太科技创新大学教授阿卜塔尔·达尔尚·辛格(AbtarDarshanSingh)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技术创新支持教师与高质量学习教席主持人、马来西亚亚太科技创新大学教授阿卜塔尔·达尔尚·辛格(AbtarDarshanSingh)介绍,其团队两年内为24国约7000名教师提供8个AI培训模块,涵盖内容生成、教学设计、学术研究与写作以及评估创新等领域。她强调智慧教育的核心在于持续提升教学效率、学习体验和内容适应性,支持个性化与多语种学习,呼吁加强区域与全球合作。

毛里求斯教育学院副教授、外岛及国际事务办公室主任布琳达·乌加拉-普拉塔普(Brinda Oogarah-Pratap)

毛里求斯教育学院副教授、外岛及国际事务办公室主任布琳达·乌加拉-普拉塔普(Brinda Oogarah-Pratap)

  毛里求斯教育学院副教授、外岛及国际事务办公室主任布琳达·乌加拉-普拉塔普(Brinda Oogarah-Pratap)从全球南方视角表示,AI可助力教师教育,但面临基础设施不足、培训缺乏及文化忽视等挑战。她强调,AI应作为包容工具,与当地语言和文化融合,为教师提供更有效的培训与支持;呼吁推动包容性AI应用,制定隐私政策,发展本地化AI素养,加强合作与投入,以促进教育公平。

马来西亚英迪国际大学教育与人文学院教育可持续发展与战略中心研究员雷尼邱修义(Renee Chew Shiun Yee)

马来西亚英迪国际大学教育与人文学院教育可持续发展与战略中心研究员雷尼邱修义(Renee Chew Shiun Yee)

  马来西亚英迪国际大学教育与人文学院教育可持续发展与战略中心研究员雷尼邱修义(Renee Chew Shiun Yee)强调教师需引导学生以符合伦理的方式使用AI,避免学术抄袭和过度依赖。他提出“EIV框架”: 即探索(Exploration)、识别(Identification)、验证(Verification)。倡导通过多工具结合与批判性思维,让AI成为辅助而非替代教师或学习者。

“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未来”主题发布

“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未来”主题发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技术研究所(UNESCO IITE)、北京师范大学与网龙网络公司联合推出短视频系列《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未来——未来已来》。该系列聚焦人工智能对教学模式、师生关系和教育伦理的深刻影响,探讨教师角色重塑、性别偏见治理及技术伦理规范等议题,推动构建人机协同的“双师模式”。

  重庆市渝中区教委主任肖方明表示,人工智能正重塑教学形态与教师角色,教育变革关键在于教师数字素养与课堂重构。渝中区以“AI原生课堂”为起点,推动智能工具成为认知载体;在“AI共生课堂”构建师生协同智慧教学环境;最终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AI创生课堂”。他呼吁超越工具视角,共建人机协同、数据驱动、共创共享的未来课堂新生态。

  华南师范大学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教育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胡小勇表示,人工智能时代的 “未来教师”,应涵盖师范生、在职教师及AI“类教师”等多种角色。他强调应推动教师从“信息素养”转向“智能素养”,以实践为核心重塑专业能力。他介绍,华南师大通过建设国家级未来教室只能实训场景、发布系列研究成果与发展报告,推广课程与平台等,为教师队伍的智能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范式。

  香港大学教育应用信息技术发展研究中心(CITE)主任Gary Wong认为,人工智能应被视为教师教学中的“急救包”,在突发情境中为教师提供支持。他倡导通过系统培训增强教师对AI工具的认知与应用能力,构建教师与AI协作的人机协同机制,实现课堂中智能技术与教育价值的有机融合。

  泉州市教育局局长刘殊芳介绍,泉州通过自主研发的“泉州教育在线”一体化平台,构建起贯通教师发展、学生成长、家校协同和教育管理的全场景数字生态,覆盖全市逾10万教师和170万学生。依托同步课堂、双师教研和数字画像等机制,系统推动教师向数据驱动转型,并计划三年培育1万名AI教学骨干。

  苏州市电化教育馆馆长曹海榕分享了苏州以“顶层设计—平台搭建—多元研训—场景创新”四位一体推进教师转型,通过政策引导、平台支撑和全员培训,构建人机协同的未来教师生态的系列实践。他表示,苏州将继续坚持“智能化、以人为本、持续升级”的发展理念,构建多元融合、人机协同的未来教师生态体系,欢迎各方专家共同参与。

  寿光市教育和体育局局长张国峰表示,寿光以二十余年教育信息化积累为基础,聚焦三大方向系统推进:一是构建数字基座,包括10G教育城域网、全域智慧校园和AI自习室等硬件升级;二是建立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机制,设计“技术适应—融合磨合—创新应用”三阶成长路径,培育多级智慧教师队伍;三是推动教学创新,提出“AI工具六步应用法”,实现教学全流程数字化,构建数据驱动的新型教研模式。

  邹城市教育和体育局局长田慎建介绍了该市以人机协同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促进城乡教育公平的实践。面对城乡资源差距,邹城构建了“云网一体”的数字基座,实现万兆教育网和智慧课堂全覆盖,并建成汇聚超1500万条资源的教育云平台,助力城乡同质发展。通过建立政府、高校、企业、学校、教师“五位一体”协调生态体系,引入AI技术开展精准教学与课堂评价,并构建教师数字素养培养体系,以智能备课和课堂诊断支持教师成长。

  长沙市长郡双语实验中学校长黄斌分享了该校围绕校园安全数智化的实践经验:通过构建智慧安防体系、打造风险数字画像与全域智能感知防线,实现校园风险精准识别与动态管控;围绕异常行为识别、人脸布控、语音预警等关键场景,形成“定点定位、分级阻断、快速响应”的智能闭环机制;以及推动多场景智能协同,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的转变。他呼吁让校园成为真正安全、有温度的智慧空间。

  本论坛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技术研究所教师专业发展与网络部门项目专家Tatiana Shutova(塔蒂亚娜·舒托娃)与浙江师范大学智慧教育研究院院长周跃良教授联合主持。

编辑:刘佳曈 责任编辑:魏曼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
教育精彩视频
正在阅读:深化AI与教育融合创新,共绘未来教师发展蓝图——“人工智能与未来教师”论坛举办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