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学习科学研究新成果,构建人机协同教学新范式——“学习科学与人机协同教学新范式”论坛在京召开

副标题:

来源:央视网  |  2025-08-19 19:39:30
央视网 | 2025-08-19 19:39:30
原标题:
正在加载

  8月18日,2025全球智慧教育大会“学习科学与人机协同教学新范式”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论坛汇聚了来自心理学、人工智能、神经科学等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如何通过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构建人机协同的未来教育新生态。

论坛嘉宾合影

论坛嘉宾合影

嘉宾致辞:国内外专家共话教育未来

阿拉伯国家联盟教育、文化、科学组织ICT部门主任穆罕默德·杰姆尼(Mohamed Jemni)

阿拉伯国家联盟教育、文化、科学组织ICT部门主任穆罕默德·杰姆尼(Mohamed Jemni)

  阿拉伯国家联盟教育、文化、科学组织ICT部门主任穆罕默德·杰姆尼(Mohamed Jemni)在致辞中表示深入理解学习过程并提升学习效果非常重要,需要加强专家学者、政策制定者和相关机构的对话与合作。他指出,人机协同已成为数字时代的重要特征,阿拉伯国家正通过一系列项目和倡议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的结合,以建设更具包容性的未来教育体系。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技术学院院长、教授马宁表示,AI正深度重塑教育,需将学习科学与技术结合探索人机协同新范式。她强调,AI应成为教师的“超级助手”,释放其在个性化辅导等领域的潜力,让教师聚焦情感关怀、创造力培养等不可替代的核心价值。

主题报告:人工智能赋能学习科学研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策与终身学习系统司教育政策处处长张光哲(Gwang Chol Chang)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策与终身学习系统司教育政策处处长张光哲(Gwang Chol Chang)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策与终身学习系统司教育政策处处长张光哲(Gwang Chol Chang)在主题报告中提到全球仍面临2.72亿儿童失学等系统性教育危机。科技需服务于教育公平,政策制定应基于实证数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快乐学习”项目倡导多维度(人、过程、地点)融合科技,解决教育不平等问题。

《教育心理学评论》期刊主编弗雷德·帕斯(Fred Paas)

《教育心理学评论》期刊主编弗雷德·帕斯(Fred Paas)

  荷兰鹿特丹大学教授、《教育心理学评论》期刊主编弗雷德·帕斯(Fred Paas)在主题报告中表示智慧教育设计需以人类认知局限为起点。他从认知符合理论出发,谈到了多个效应,并强调通过“多模态效应”(视觉、听觉等)、“具身效应”(肢体参与)等策略优化认知资源分配,减少无关信息负荷,提升学习效率。

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刘三女牙

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刘三女牙

  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刘三女牙在报告中表示,人工智能驱动教育科研需破解“理解学习”这一根本命题。他提出理解学习的三个视角:个体层面(AI分析大规模真实学习数据)、社会层面(Agent仿真交互)、系统层面(构建通用智能导学架构),突破传统小样本研究局限。

沙特阿拉伯王子费萨尔·贾洛维·阿勒沙特(H.H.Prince:Fahad Faisal T.Jalowi AL Saud)

沙特阿拉伯王子费萨尔·贾洛维·阿勒沙特(H.H.Prince:Fahad Faisal T.Jalowi AL Saud)

  沙特阿拉伯王子费萨尔·贾洛维·阿勒沙特(H.H.Prince:Fahad Faisal T.Jalowi AL Saud)谈到,人工智能带来了新的分享知识和智慧的方式,人机协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传播文化。他分享了沙特在智慧课堂和AI教育工具方面的探索,强调了国际合作在推动教育创新中的重要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工智能与教育伦理教席主持人韦恩·霍姆斯(Wayne Holmes)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工智能与教育伦理教席主持人韦恩·霍姆斯(Wayne Holmes)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工智能与教育伦理教席主持人、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教授韦恩·霍姆斯(Wayne Holmes)以批判性视角探讨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他表示,需警惕AI应用带来的黑暗面——能源消耗、隐私风险等问题。他认为,缺乏有效性评估的AI工具实为“在孩子身上做实验”,需加强监管与伦理研究,避免技术盲目替代教师核心作用。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董玉琦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董玉琦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董玉琦表示“大规模因材施教”是教育强国的核心路径。他介绍了通过实证研究来验证AI学伴支持个性化协作学习的可行性,但也提出需深化认知、情绪、思维的底层研究,并推动政产学研协同解决教师培训与系统开发瓶颈。

圆桌对话:跨学科协作推动人机协同

圆桌对话嘉宾

圆桌对话嘉宾

  在圆桌对话环节,来自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学习科学与教育实践展开讨论。

香港大学教育应用信息技术发展研究中心教授罗陆慧英(Nancy Law)

香港大学教育应用信息技术发展研究中心教授罗陆慧英(Nancy Law)

  香港大学教育应用信息技术发展研究中心教授罗陆慧英(Nancy Law)表示,技术设计需以学习科学为根基。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下,她和团队设计了“融合与学习平台”,并以学习互动方面的大数据为基础,来更好地了解人类学习的过程。

伦敦大学学院计算机科学教授约翰·肖-泰勒(John Shawe-Taylor)

伦敦大学学院计算机科学教授约翰·肖-泰勒(John Shawe-Taylor)

  伦敦大学学院计算机科学教授约翰·肖-泰勒(John Shawe-Taylor)强调学习科学的重要性,需要研究人如何学习知识、人如何生产知识等教育的根本问题,以此为基础来思考教育需要什么样的人工智能。

伦敦大学学院教授戴安娜·劳瑞拉德(Diana Laurillard)

伦敦大学学院教授戴安娜·劳瑞拉德(Diana Laurillard)

  伦敦大学学院教授戴安娜·劳瑞拉德(Diana Laurillard)认为,教师需通过协作快速掌握AI教学技能。她基于慕课平台搭建了全球教师大规模线上协作的平台,帮助教师、专家学者建立协作,围绕共同关注的问题寻求解决方案。

巴西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教授罗伯托·伦特(Roberto Lent)

巴西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教授罗伯托·伦特(Roberto Lent)

  巴西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教授罗伯托·伦特(Roberto Lent)介绍了可以通过脑电波研究揭示两个大脑(负责学习和负责教学)之间的互动机制,教室中的面对面、线上面对面以及视频课,对于不同类型的学习者来说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索尼娅·圭列里奥(Sonia Guerrierok)提到可以发挥全球学习科学联盟的作用,让各类利益相关方一起合作,在保留学术专业性的同时加强全球合作,将科学研究转化为可落地的教育政策与实践。

发布倡议:共建学习科学区域实践共同体

  论坛最后发布了“学习科学区域实践共同体”倡议。该倡议聚焦本地化解决方案,促进全球经验与区域需求的结合,为政策制定者提供科学依据。与会嘉宾一致认为,未来教育需要跨学科、跨文化的协作,通过人机协同实现更智能、更人性化的教学新范式。

“学习科学区域实践共同体”倡议发布

“学习科学区域实践共同体”倡议发布

  论坛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教育学习科学联盟、政策与终身学习系统司、教育信息技术研究所、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席,阿拉伯国家联盟教育、文化和科学组织,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联合组织。阿拉伯国家联盟教育、文化、科学组织ICT部门主任穆罕默德·杰姆尼(Mohamed Jemni),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智慧学习环境(Smart Learning)》期刊副主编艾哈迈德·特里利(Ahmed Tlili)联合主持该论坛。

编辑:刘佳曈 责任编辑:魏曼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
教育精彩视频
正在阅读:探讨学习科学研究新成果,构建人机协同教学新范式——“学习科学与人机协同教学新范式”论坛在京召开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