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康:走进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副标题:以患者为中心,用技术创新作半径,圈出“健康中国”的同心圆

来源:央视网  |  2023-07-27 21:49:58
央视网 | 2023-07-27 21:49:58
原标题:
正在加载

      央视网消息: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山大学肿瘤研究所)成立于1964年3月,是新中国成立最早的四所肿瘤医院之一,也是全国规模最大、学术力量最雄厚的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于一体的肿瘤学基地之一。历经近六十载积淀,作为国内排名前三的肿瘤专科医院,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以前期发展为基石,放眼国际,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肿瘤中心的远大目标,致力于肿瘤学精英人才的培养、世界性疑难肿瘤的诊治探索、创新药物与技术、设备的研发等,并通过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及专科联盟带动偏远地区及基层的肿瘤专科水平提升,建构国家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体系、引领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趋势。

      2023年7月28日,央视网《全民健康 走进医院》栏目,走进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邀请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院长、内科主任医师徐瑞华,副院长、泌尿外科主任医师刘卓炜,副院长、放疗科主任医师孙颖共同分享,讲述中肿“以患者为中心,用技术创新作半径,圈出健康中国的同心圆”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见证同心文化的巨大合力!

     《全民健康 走进医院》是央视网为落实“健康中国”战略,鼎力推出的健康类重点栏目。2023年,栏目聚焦肿瘤领域,走进全国多家肿瘤专科医院,深度访谈医院建设亲历者,以多维度视角展现大型肿瘤专科医院全貌,揭秘在贯彻“健康中国2030”行动过程中,各家专科医院独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以创新为己任,科研实力跻身国际第一梯队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院长 徐瑞华

      科技创新给我们带来的是病人生命的延长。如果回到二十年前,我们的病人(晚期大肠癌患者)平均寿命也就十三个月左右,现在我们可以到四十多个月,甚至有一部分病人可以获得治愈。科技创新起到了关键作用,因为只有科技创新,我们才有手段,才有药,才有方法。

      在今年结束的美国临床肿瘤学年会,也是全世界最高水平的临床肿瘤学会议,中国能有二十位左右专家去演讲,而在十五年以前,这个数字还是零。这背后是我们跨越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粗到精的一个过程,我们所做的研究为中国在创新药发展,为中国肿瘤标准治疗方法得到国际认可,甚至成为国际标准做出了贡献,应该说在某些疾病领域我们已经走在国际第一梯队。  

      以患者为中心,引领精准微创外科创新发展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副院长 刘卓炜

      外科医生要具有贵族精神,实际是一种追求完美的精神,在整个手术过程以及恢复过程中,最大程度的治好病人同时要保障他的安全,还有最大程度恢复他的功能,这就是外科医生(所追求的)。

      可以说机器人手术是我们现代外科两百年以来一个新的里程碑,完全改变了我们既往的传统的外科理念的一种方式。我们中心是2016年购置的第一台手术机器人,当我们自己有了这么先进的武器,我们希望能够充分应用,为更多肿瘤患者来完成这种微创手术。对患者来说,一个新的治疗模式、治疗策略,都是治愈或者说延长生命的机会。(我们希望)提供更先进更可及的治疗模式和策略,和我们的同道一起,走向世界,成为世界的顶尖的国际癌症中心。

       精准革新,让世界领先放疗技术惠及中国患者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副院长 孙颖

       七八十年代,我们说那个时候的放疗技术杀敌是敌我不分,到了八九十年代,有了三维放疗以后,我们形容它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直到2001年,我们医院在国内最先引进了叫调强放射治疗(IMRT),可以实现精准剂量雕刻,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增色,就像奥运会比赛一样,要更快、更准、更狠。

       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崛起,我们捕捉到了机遇,现在我们做一个鼻咽癌放疗计划,(人工智能)大概1分钟(之前整个准备流程需要2~3周),而且精度非常高,基本是在95%以上,我们现在这个技术在全世界是领先的,我们说只有这台国产机才能做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真正能让中国的老百姓受益。当然,信息化也是有温度的,就是你要体会到你的服务对象,他的痛点、难点,我们去做流程的优化,让患者能够得到最好的服务。

编辑:袁亚男 责任编辑:魏曼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
教育精彩视频
正在阅读:全民健康:走进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
评论